養(yǎng)生大講堂
【聯(lián)合國糖尿病日11.14】對“糖”說NO,治標更需要治本!
為什么血糖控制的路“越走越窄”?為什么血糖控制“很好”的患者,還是得了并發(fā)癥!其實,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一樣的,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:我們只關注了血糖的高低,卻忽視了引起糖尿病的罪魁禍首;重視了血糖高這個結果,卻輕視了影響血糖穩(wěn)定的根本原因。糖尿病防治的核心要從“只關注血糖控制”向“既關注血糖,又關注引起血糖升高的危險因素”轉變。
人常說“治標不治本,治病不除根”。俗話說,“打蛇打七寸,擒賊先擒王?!蹦敲矗悄虿≈委煹母臼鞘裁??它的痛點又在哪里呢?說來您可能不信,這個最應該被管理的因素竟然是不起眼的“生活習慣”。
道理其實很簡單。要想莊稼豐收,除了使用好的種子,還有,就是必須有好的田間管理。首先,土壤要好;其次,除草、灌溉要合理;同時,還要減少蟲害的發(fā)生;當然,也要盡可能防止大風、冰雹等自然災害的侵襲!
糖尿病的管理也一樣,血糖的達標是核心之一,可以把它看作是好“種子”;那么,田間管理就相當于糖尿病危險因素的管理。
什么是危險因素?就是指那些引起糖尿病和影響血糖控制的因素。正確的做法是:
合理膳食
俗話說,病從口入。血糖升高的主要來源是食物。到目前為止,無論什么先進的治療方案,飲食不管理,血糖就無法穩(wěn)定下來。即便是治好了病的“健康人”也是需要管理飲食的,對不對?
怎么管理?下面是一些原則性的指導。
主食要定量,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以全谷物、各種豆類、蔬菜等為好;一般來說,糖尿病患者一天可以吃250~350g的碳水化合物,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,吃200~250g即可。水果要限量,血糖平穩(wěn)的情況下,兩餐中間食用,選擇低GI水果。比如:櫻桃、李子、草莓、杏、橙子、楊桃;餐餐有蔬菜,每天應達500g,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;天天有奶豆,常吃魚、禽,適量蛋和畜肉,這些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;減少吃肥肉,少吃煙熏、烘烤、腌制等加工肉類;控制鹽、糖和油的使用量。
科學運動
減少久坐。步行/快走有助于延長壽命,每天增加500步與心血管發(fā)病率和全因死亡率降低2%~9%相關。每天快走5~6分鐘相當于延長預期壽命4年。
怎么運動? 慢走是糖尿病患者最安全、簡便,也是最容易堅持的運動。每30分鐘一次,進行有規(guī)律的短時間慢走/簡單的抗阻運動,可以改善葡萄糖代謝;每周≥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,應鍛煉到大型肌肉群,并具有節(jié)奏性;每周≥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,每周3天,運動間隔不應超過2天;建議進行抗阻、柔韌性和/或平衡訓練,每周2~3次;適當增加力量訓練。力量訓練包括抗阻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;太極和瑜伽等運動可以鍛煉到靈活性和平衡性。
睡個好覺
熬夜和失眠是健康的大敵。熬夜影響人體內(nèi)分泌節(jié)律,激素分泌紊亂直接導致血糖控制困難。
保持規(guī)律睡眠。建議時長:6~9小時,時間過長(>9小時)和過短(<6小時)對糖化血紅蛋白(HbA1c)均有負面影響。辰時起,亥時眠,午未小憩心腦健。按照古人的經(jīng)驗,宜清晨6時聞雞起舞,盡量晚上11時前入睡。
保持充足睡眠。冬季白晝時間短,夜間時間較長,對于大自然的變化,人體的睡眠也要順應自然規(guī)律,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,有助于機體抵抗力的增強。
控制體重
體重增加、肥胖,尤其是腰圍增加,內(nèi)臟脂肪堆積為主的肥胖是糖尿病發(fā)病的基礎條件之一。減重有利于控制血糖,甚至可以使得早期、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獲得“逆轉”的治療效果。
戒煙限酒
煙草降低人體胰島素敏感性,是糖尿病的原因之一。飲酒過量不但增加熱量攝入的增加,由此引發(fā)的脂肪肝、肝炎等,也影響胰島素發(fā)揮作用。所以,要戒煙限酒。
心態(tài)平和
情緒是引起血糖波動的重要因素。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”這七種情緒無一例外都會影響血糖的變化。精神狀態(tài)的變化通過調節(jié)大腦內(nèi)分泌激素分泌水平的變化以及神經(jīng)遞質的變化,控制著整個人體的代謝過程。長時間的精神緊張或焦慮,可引起自主比如:使胰島素的分泌節(jié)律紊亂。
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,“凡是幸福不能治愈的,任何藥物都無法治愈(加西亞·馬爾克斯)”。有病不可怕,沒有積極樂觀的心態(tài)去面對事實才可怕。
WHO也曾經(jīng)給世人十六個字的健康方針,其中最后一條就是“心理平衡”。心態(tài)平和不但能防病養(yǎng)生,也是治病的有效方法之一。
古人講究“天人合一”,按照自然規(guī)律使用好我們的人體本身,就是這種哲學思想的最好體現(xiàn)。讓我們從改變“生活習慣”入手去防治糖尿病,糖尿病就是一個可防可治的疾病。
河南省衛(wèi)生健康委宣傳處指導
供稿專家:河南省健康科普專家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(yī)院田晨光
審稿專家:河南省健康科普專家河南省中西醫(yī)結合醫(yī)院唐桂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