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abel id="zxno2"><menuitem id="zxno2"></menuitem></label>

<em id="zxno2"></em>
  1. <span id="zxno2"><form id="zxno2"></form></span>
  2. <dfn id="zxno2"></dfn>

      醫(yī)院新聞

      周口市中醫(yī)院新冠病毒感染康復(fù)期健康管理專家共識
      發(fā)布日期:2022-12-31  瀏覽量:...
      字號字體變小字體變大

      2022年12月30日,周口市政協(xié)副主席、周口市中醫(yī)院主任醫(yī)師主持召開了周口市中醫(yī)院新冠病毒感染康復(fù)期管理中醫(yī)藥專家研討會。參加研討會的專家有國家首批優(yōu)秀中醫(yī)人才,河南省中醫(yī)青苗人才培養(yǎng)指導(dǎo)老師袁少先主任醫(yī)師、河南省名中醫(yī)李偉主任醫(yī)師、副院長魯恒心主任醫(yī)師、副院長史衛(wèi)東主任醫(yī)師及張躍強(qiáng)、何汶忠、李培偉、朱健南、劉勤建、宋菊芯、龔廣峰、胡維來、郭國富、郭海軍、王俊峰、劉俊宏、孫威、王艷靈等19位主任醫(yī)師。

      會上專家們根據(jù)近期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康復(fù)期常見臨床表現(xiàn),結(jié)合當(dāng)前氣候特點(diǎn),經(jīng)過認(rèn)真回顧分析研討,達(dá)成如下共識:此值風(fēng)寒當(dāng)令,加之氣候偏燥,最易傷肺、傷陰耗氣,針對康復(fù)期出現(xiàn)的主要癥狀,可采用益氣固表、扶正祛邪、調(diào)和樞機(jī),兼以滋陰潤肺、寧心安神、健脾和胃等治則,因人、因地、因時而辨證施治。

      一、以出汗多、氣短、乏力、口干、心煩失眠等為主要表現(xiàn)者:

      1、竹葉石膏湯加味

      組成:竹葉6g,石膏30g,人參15g,麥冬20g,半夏9g,甘草6g,粳米10g,五味子12g,生姜15g。

      功用:清熱生津,益氣和胃。

      主治:新冠病毒感染后康復(fù)期仍有氣短乏力、動則加重,口渴欲飲、余熱未清,氣津兩傷證。

      用法:每日1劑,水煎服,分3次服用,早中晚各服1次。

      注意事項:小兒酌情減量(下同)。

      2、沙參麥門冬湯

      組成:沙參9g、玉竹6g、生甘草3g、冬桑葉4.5g、麥冬9g、生扁豆4.5g、花粉4.5g。

      功用:甘寒生津,清養(yǎng)肺胃。

      主治:燥傷肺胃或肺胃陰津不足,咽干口渴,或熱,或干咳少痰等屬于肺胃陰傷者。

      用法:每日1劑,水煎服,分2次服用,早晚各服1次。

      3、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酸棗仁湯

      組成:桂枝15g,芍藥15g,龍骨15,生牡蠣15g,浮小麥15g,酸棗仁40g,茯苓15g,知母10g,川芎6g,姜半夏12g,夏枯草12g,大棗4枚,生姜15g,甘草10g。

      功用:調(diào)和陰陽,斂汗除煩。

      主治:出汗多,頭暈?zāi)垦?,心悸虛煩,失眠等?/span>

      用法:每日1劑,水煎服,分3次服用,早中晚各服1次。

      4、桂枝加附子湯合玉屏風(fēng)散加味

      組成:桂枝15g,白芍15g,生姜15g,大棗4枚,甘草9g,制附子12g,黃芪15g,炒白術(shù)12g,防風(fēng)9g,五味子12g,龍骨30g,牡礪30g。

      功用:調(diào)和營衛(wèi),益氣溫陽納氣。

      主治:汗多乏力動則氣喘為主的過汗傷陽、營衛(wèi)不和、衛(wèi)外不固者。

      用法:每日1劑,水煎服,分3次服用,早中晚各服1次。

      5、周口市中醫(yī)院制劑(可依據(jù)中醫(yī)辨證選用)

      (1)加味玉屏風(fēng)丸

      功用:益氣固表,止咳平喘。

      主治:表虛自汗,咳嗽,氣喘等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1次6g,一日2~3次。

      (2)益氣固表散

      功用:益氣固表止汗。

      主治;體虛自汗易感冒患者。

      用法:3歲以下:1~5g/次,3歲以上6~9g/次,一日3次,開水沖服。

      6、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

      (1)艾條溫和灸:取穴大椎、風(fēng)門、肺俞、脾俞;溫和灸,每日一次;30分鐘為宜。

      (2)隔姜灸法:取大椎、肺俞、脾俞、腎俞;隔姜灸,每日一次;每次三壯。

      (3)留罐法:取穴:大椎、風(fēng)門、肺俞、膏肓;拔罐后將罐留置10~15分鐘,罐大吸拔力強(qiáng)的或者皮膚不耐受的適當(dāng)減少留罐時間,以免起泡損傷皮膚;

      (4)閃罐法:將罐拔上后立即取下,如此反復(fù)吸拔多次,至皮膚潮紅為度,須注意所用的罐不宜過大。

      (5)穴位貼敷法:取天突、膻中、大椎、肺俞、膏肓、腎俞;選用白芥子、延胡索、白芷、細(xì)辛等中藥,烘干后研成細(xì)末,以姜汁調(diào)和成糊狀,分別貼敷于穴上,每次貼1~2小時后除去,3天貼藥1次,3~5次1個療程。主要預(yù)防二次感染,提高機(jī)體抗病能力。

      二、以咳嗽為主要表現(xiàn)者:

      1、麻杏石甘湯

      組成:麻黃9g,杏仁9g,炙甘草6g,石膏18g。

      功用:辛涼宣泄,清肺平喘。

      主治:外感風(fēng)邪,邪熱壅肺證。身熱不解,咳逆氣急,鼻煽,口渴,有汗或無汗,舌苔薄白或黃,脈滑而數(shù)者。

      用法:每日一付,水煎分兩次溫服。

      2、止嗽散

      組成:桔梗、荊芥、紫菀、百部、白前各12g,甘草5g,陳皮10g。

      功用:宣肺疏風(fēng),止咳化痰。

      主治:咳而咽癢,咯痰不爽,或微有惡風(fēng)發(fā)熱,舌苔薄白,脈浮緩。

      用法:每日一付,水煎分兩次溫服。咽癢明顯可加蟬蛻15g,白僵蠶10g。

      3、補(bǔ)肺湯和清金化痰湯加減

      組成:黃芪20g,白術(shù)15g,熟地黃15g,苦杏仁10g,黃芩10g,浙貝母10g,瓜蔞15g,橘紅10g,桔梗10g,桑白皮10g,知母10g,甘草6g。

      功用:補(bǔ)益肺氣,清熱化痰。

      主治:正虛邪實(shí)。氣短乏力,咳嗽,氣喘動甚,咳黃痰或咯白粘痰,舌淡紅苔黃厚或厚膩。脈滑。

      用法:每日一付,水煎分兩次溫服。

      4、以小柴胡湯為主方加減,總以和解樞機(jī)、調(diào)暢氣機(jī)為要

      (1)干咳無痰、咽干口燥者,可合桑杏湯;

      (2)咳嗽伴見黃痰者可合小陷胸湯;

      (3)咳嗽氣急、發(fā)熱口渴、黃痰量多者可合麻杏石甘湯、千金葦莖湯;

      (4)咳嗽伴見白痰量少,加干姜9g,細(xì)辛3g,五味子12g;

      (5)嗽伴見大量稀白痰合小青龍湯。

      5、周口市中醫(yī)院制劑(可依據(jù)中醫(yī)辨證選用)

      (1)清金合劑

      功用:清熱化痰,宣肺止咳平喘。

      主治:咳嗽咯黃痰,或咯痰不爽,或伴發(fā)熱,便秘溲赤。舌苔薄黃或黃厚膩,脈滑數(shù)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每次40~80ml,一日2~3次。咽癢明顯可加蟬蛻15g,白僵蠶10g水煎合服。

      (2)寬胸化痰丸

      功用:益氣健脾,化痰止咳。

      主治:脾腎陽虛胸悶氣喘,咳吐白痰等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一次6g,一日2~3次。

      (3)溫肺止咳合劑

      功用:解表蠲飲,止咳平喘。

      主治:風(fēng)寒客表,水飲內(nèi)停所致的惡寒發(fā)熱,無汗,喘咳,痰多而稀或痰飲喘咳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一次40~80ml,一日2~3次。

      (4)辛涼宣肺合劑

      功用:疏風(fēng)清熱,宣肺止咳。

      主治:感冒咳嗽,咽干口燥等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一次40~80ml,一日2~3次。

      (5)頓咳散

      功用:祛痰瀉肺,解痙止咳。

      主治:小兒頓咳,百日咳。

      用法:沸水沖服或煮沸1~2分鐘溫服,0~1歲1~3g/次;2~3歲3~5g/次;3歲以上5~9g/次。一日3次。

      (6)葶藶散

      功用:瀉肺祛痰,止咳平喘。

      主治:痰多咳嗽,肺炎。

      用法:沸水沖服或煮沸1~2分鐘溫服,0~1歲1~2g/次;2~3歲2~4g/次;3歲以上4~9g/次。一日3次。

      禁忌:虛寒咳喘者禁用。

      (7)熱咳散

      功用:宣肺清熱,止咳化痰平喘。

      主治:小兒風(fēng)熱咳嗽屬熱證者。

      用法:沸水沖服或煮沸1~2分鐘溫服,0~1歲2~4g/次;2~3歲4~6g/次;3歲以上6~10g/次。一日3次。

      (8)寒咳散

      功用:溫肺化痰,止咳平喘。

      主治:小兒風(fēng)寒咳嗽,水飲內(nèi)停。

      用法:沸水沖服或煮沸1~2分鐘溫服,3歲以下3~6g/次;3歲以上6~9g/次。一日3次。

      6、中醫(yī)膏方:黨參15g,茯苓20g,玉竹30g,丁香6g,砂仁3g,炒麥芽20g,紫蘇子15g,桔梗30g,橘絡(luò)10g,炒苦杏仁10g,薄荷5g,烏梅10g,焦山楂5g,煅牡蠣30g,陳皮10g,炒僵蠶10g,蟬蛻3g,黃明膠6g,葶藶子10g,甘草6g。十劑加麥芽糖250g熬制成膏。適應(yīng)癥:針對康復(fù)期肺脾虛弱,咳嗽咳痰,納差食少者。

      7、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

      (1)艾條溫和灸:取穴大椎、風(fēng)門、肺俞、脾俞;溫和灸,每日一次;30分鐘為宜。

      (2)隔姜灸法:取大椎、肺俞、脾俞、腎俞;隔姜灸,每日一次;每次三壯。

      (3)留罐法:取穴:大椎、風(fēng)門、肺俞、膏肓;拔罐后將罐留置10~15分鐘,罐大吸拔力強(qiáng)的或者皮膚不耐受的適當(dāng)減少留罐時間,以免起泡損傷皮膚;

      (4)閃罐法:將罐拔上后立即取下,如此反復(fù)吸拔多次,至皮膚潮紅為度,須注意所用的罐不宜過大。

      三、以惡心、嘔吐、食欲減退、腹瀉等為主要表現(xiàn)者:

      1、半夏瀉心湯

      組成:半夏15g,黃芩、干姜、人參、炙甘草各9g,黃連3g,大棗4枚。

      功用:寒熱平調(diào),消痞散結(jié)。

      主治:心下痞滿而不痛,或嘔吐,腸鳴下利,舌苔膩而微黃。

      用法:每日一付,水煎分三次溫服。

      2、二陳湯

      組成:半夏、橘紅各15g,白茯苓9g,炙甘草4.5g。

      功用: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。

      主治:惡心嘔吐,胸膈痞悶,肢體困重,或頭眩心悸,舌苔白滑或膩,脈滑。

      用法:每日一付,加生姜7片,烏梅1個,水煎熱服,不拘時候。

      3、平胃散

      組成:蒼術(shù)12g,厚樸9g,陳皮6g,炙甘草3g。

      功用:燥濕運(yùn)脾,行氣和胃。

      主治:脘腹脹滿,不思飲食,口淡無味,惡心嘔吐,噯氣吞酸,肢體沉重,怠惰嗜臥,腹瀉,舌苔白膩而厚,脈緩。

      用法:每日一付,煎藥時加生姜二片,大棗二枚,食前溫服。

      4、出現(xiàn)惡心、嘔吐、食欲減退、腹瀉等此類癥狀者多為實(shí)則陽明、虛則太陰,總屬中焦脾胃升降失常、脾運(yùn)胃納無權(quán)所致,應(yīng)以調(diào)和中焦、升降氣機(jī)為要,在此基礎(chǔ)上或溫補(bǔ)、或清解、或清上溫下、或寒熱并調(diào),總不離脾升胃降。

      (1)若以脘腹脹滿為者,可以厚姜半甘參湯;

      (2)若以口苦、納差、脘痞不適者,可予小柴胡湯合平胃散,是謂柴平煎;

      (3)若以嘔惡脘痞、腸鳴下利為主者,可予半夏瀉心湯;

      (4)若為新冠病毒感染后康復(fù)期,飲食乏味,不聞香臭酸辛者,此屬疫毒受自口鼻、由募原走中道,機(jī)竅不靈所致之不饑不食,可予以小柴胡湯合三香湯。

      5、周口市中醫(yī)院制(可依據(jù)中醫(yī)辨證選用)

      (1)梅夏腸炎丸

      功用:健脾理氣止瀉。

      主治:脾虛腹瀉,消化不良等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一次6g,一日2~3次。

      (2)理中散

      功用:溫中散寒,益氣健脾。

      主治:脾胃虛寒,脘腹冷痛,嘔吐泄瀉,手足不溫。

      用法:沸水沖服或煮沸1~2分鐘溫服,1~3歲1~3g/次;3歲以上4~6g/次。一日3次。

      (3)消積散

      功用:健脾和胃,消食化積。

      主治:食欲不振,厭食積滯。

      用法:沸水沖服或煮沸1~2分鐘溫服,0~1歲3g/次;1~5歲5g/次;5歲以上8g/次。一日3次。

      (4)蒼苓散

      功用:健脾和胃,清熱利濕。

      主治:脾胃虛弱,濕熱泄瀉。

      用法:沸水沖服或煮沸1~2分鐘溫服,3歲以下1~6g/次;3歲以上6~9g/次。一日3次。

      (5)白術(shù)散加藿香散

      主治:便溏腹脹

      用法:每次白術(shù)散6g+藿香散3g,每天2次,溫水沖服。

      (6)消積散加白術(shù)散

      主治:不思飲食、便秘。

      用法:每次消積散6g+白術(shù)散6g,每天2次溫水沖服。

      6、中醫(yī)膏方:黨參15g,茯苓20g,玉竹30g,丁香6g,砂仁3g,炒麥芽20g,紫蘇子15g,桔梗30g,橘絡(luò)10g,炒苦杏仁10g,薄荷5g,烏梅10g,焦山楂5g,煅牡蠣30g,陳皮10g,炒僵蠶10g,蟬蛻3g,黃明膠6g,葶藶子10g,甘草6g。十劑加麥芽糖250g熬制成膏。適應(yīng)癥:針對康復(fù)期肺脾虛弱,咳嗽咳痰,納差食少者。

      7、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

      (1)艾條溫和灸:取足三里、三陰交、豐隆、內(nèi)關(guān)、合谷;溫和灸,每日一次,30分鐘為宜。

      (2)隔姜灸法:?、僦须?、天樞、氣海、關(guān)元;②脾俞、胃俞;隔姜灸,每日一次,兩組穴位交替使用,每次三壯。

      (3)毫針法:取中脘、內(nèi)關(guān)、足三里、公孫;足三里毫針平補(bǔ)平瀉法,中脘補(bǔ)法,內(nèi)關(guān)、公孫瀉法。

      (4)衣冠芳香法:取藿香30克、佩蘭30克、蒼術(shù)30克、薰衣草15克、草蔻30克、石菖蒲30克、山奈6克、木香6克、丁香10克、薄荷15克,以上藥物共研粗細(xì)中等顆粒,根據(jù)香布袋不同,分裝10-20克,制作后常常聞嗅、吸入口鼻或懸掛佩戴。

      四、以鼻塞、嗅覺味覺異常為主要表現(xiàn)者:

      1、柴胡桂枝湯合蒼耳子散

      組成:柴胡12g,桂枝4.5g,黃芩4.5g,人參4.5g,炙甘草3g,半夏6g,芍藥4.5g,生姜4.5g,大棗6枚,炒蒼耳子10g,細(xì)辛3g,白芷10g,薄荷6g。

      功用:和解少陽,調(diào)和營衛(wèi)。

      主治:外感風(fēng)寒,發(fā)熱自汗,微惡寒,或寒熱往來,鼻鳴干嘔,鼻塞流涕,噴嚏,頭痛項強(qiáng),胸脅痛滿,脈弦或浮大。

      用法:每日一付,水煎分三次溫服。

      2、周口市中醫(yī)院制劑(可依據(jù)中醫(yī)辨證選用)

      (1)芳香通竅丸

      功用:補(bǔ)肺健脾,芳香通竅。

      主治:鼻炎、鼻塞等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一次6g,一日2~3次。

      (2)鼻得樂

      功用:芳香清熱通竅。

      主治:鼻竇炎、鼻炎、鼻塞等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一次6g,一日2~3次。

      3、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

      (1)穴位按摩法:取迎香、上星、印堂、風(fēng)池、列缺、內(nèi)關(guān)、合谷等穴位,采用點(diǎn)按、按揉手法刺激穴位;用拍法拍打上肢肺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和下肢胃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;每次操作15~20分鐘,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,主要治療鼻塞,嗅覺減退或消失。

      (2)毫針法:取百會、太陽、風(fēng)池、率谷、阿是穴;針刺留針30分鐘,每日1次,5次1療程。阿是穴、太陽穴三棱針點(diǎn)刺出血,一周2次,穴位可交替進(jìn)行。

      (3)刮痧療法:刺激經(jīng)氣,清熱排毒;用直線輕刮法從上向下刮拭督脈、膀胱經(jīng)循行區(qū)域,刮拭10~20次為宜。

      (4)耳穴療法:取穴腦、額、枕、膽、神門;根據(jù)不同的癥狀,選用王不留行籽,留籽1~2天,每周2次,1月為1療程。

      (5)中醫(yī)推拿法:取太陽、風(fēng)池、風(fēng)府、百會、太沖等,選用點(diǎn)按法、拿五經(jīng)、掃散膽經(jīng)、揪頭維、揉太陽、拿肩井;每日一次,時間30分鐘,15天一療程。

      五、以咽喉疼痛為主要表現(xiàn)者:

      1、半夏散及湯

      組成:桂枝15克、炙甘草15克、半夏15克。

      功用:溫散宣通。

      主治:新冠病毒感染所致之“刀片喉”(喉痛如刀割意)。(新冠病毒多挾寒致病,屬寒邪,所致之咽痛,其病機(jī)屬寒邪夾痰凝結(jié)咽喉)。

      用法:每日一付,水煎分三次溫服或頻服。

      2、周口市中醫(yī)院制劑(可依據(jù)中醫(yī)辨證選用)

      (1)潤喉利咽丸

      功用:滋陰潤喉,理氣化痰。

      主治:咽干咽痛,喉中有異物感。

      用法:口服,一次6g,一日2~3次。

      (2)寧咽茶

      功用:清咽利喉,滋陰降火。

      主治:咽炎咽喉疼痛等。

      用法:沖泡茶服,一次10g。

      3、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

      刺血療法:取穴大椎、耳尖、少商、商陽;以三棱針或毫針刺破(兒童),大椎點(diǎn)刺后拔罐,余穴刺破后擠出血3~5滴。主要治療發(fā)熱及咽喉痛。

      六、以腰背、關(guān)節(jié)、肌肉疼痛等癥狀為主要表現(xiàn)者:

      1、中醫(yī)推拿法:緩解全身肌肉酸痛;選用拿肩井、擦項背、橫擦帶脈、捏脊、運(yùn)腹、拿四肢;每日一次,15天一療程。

      2、中醫(yī)熱敷法:可選用“千金熱敷散”系列(周口市中醫(yī)院臨方制劑),根據(jù)怕風(fēng)怕寒、腰酸困重、疼痛如錐等,分別采用祛風(fēng)散寒、補(bǔ)益肝腎、通絡(luò)止痛的措施;每日一次,15天一療程。

      3、中藥足浴法:可選用“千金足浴散”系列(周口市中醫(yī)院臨方制劑)一號、二號合用;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(luò)、補(bǔ)益肝腎;每日一次,20分鐘為宜,微微汗出,禁大汗淋淋、傷及津液。

      七、以焦慮、抑郁狀態(tài)、睡眠障礙等癥狀為主要表現(xiàn)者:

      1、中藥汽霧法:消殺清潔、潤肺利咽、寧心安神;取藿香30克、蒼術(shù)30克、石菖蒲30克、金銀花15克、連翹15克、桔梗10克、厚樸10克、茅根10克、蘆根10克,水煎汽霧外熏,日一次,30分鐘為宜。

      2、五臟拍打法:雙手握空拳,用拳眼(合谷穴處)交替叩打天府、云門穴處;雙手握空掌,交替拍打(力度較輕)兩脅肋期門、章門處;雙手四指并攏,用四指腹交替拍打中脘、關(guān)元處;雙手握空拳,用拳眼(合谷穴處)交替叩打腎俞、大腸俞處。每日1次,每個部位30次為宜。

      3、中藥足浴法:可選用“千金足浴散”系列(周口市中醫(yī)院臨方制劑)三號、四號合用;寧心安神、疏肝解郁、芳香化濁;每日一次,20分鐘為宜,微微汗出,禁大汗淋淋、傷及津液。

      4、耳穴療法:一取皮質(zhì)下、心、腎、肝、神門、耳背心耳區(qū),二取皮質(zhì)下、腎上腺、心、肝、神門、脾;根據(jù)不同的癥狀,選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,留籽1~2天,每周2次,兩耳兩組穴位交替進(jìn)行1月為1療程。

      5、五音調(diào)和法:五音調(diào)和法可調(diào)節(jié)情志、放松身心、緩解焦慮、幫助睡眠。養(yǎng)心曲選《紫竹調(diào)》,養(yǎng)肝曲選《胡笳十八拍》,養(yǎng)脾曲選《十面埋伏》,養(yǎng)肺曲選《陽春白雪》,養(yǎng)腎曲選《梅花三弄》。

      6、傳統(tǒng)功法八段錦:強(qiáng)身健體活氣血,五臟平和筋骨堅,起式靜心調(diào)氣息,穴位拍打需牢記。兩手托天理三焦,左右開弓似射雕;調(diào)理脾胃須單舉,五勞七傷往后瞧,搖頭擺尾去心火,兩手攀足固腎腰,攢拳怒目增氣力,背后七顛百病消。松緊有度動靜兼,收式意念氣歸田,柔順流暢舒適展,精力充沛壽延年。

      文字:胡維來

      圖片:楊晨曦

      編輯:楊晨曦

      責(zé)編:黎倩平

      審核:孫  俊

      返回頂部
      亚洲中文字幕夜夜爱,一级av免费在线观看,99国产第一页在线,国产在线无码播放不卡视频 99久re热视频精品98 欧美制服丝袜另类日韩中文字幕
      <label id="zxno2"><menuitem id="zxno2"></menuitem></label>

      <em id="zxno2"></em>
      1. <span id="zxno2"><form id="zxno2"></form></span>
      2. <dfn id="zxno2"></dfn>